最新目录

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2)

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4.3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 大鼠称质量后,采用1%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大鼠。将动物俯卧位固定,脱毛消毒后做右后肢后部切口,显露右侧坐

1.4.3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 大鼠称质量后,采用1%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大鼠。将动物俯卧位固定,脱毛消毒后做右后肢后部切口,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在距梨状肌出口远侧端 0.5 cm 处切断并切除 15 mm 坐骨神经,分4组处理:A 组坐骨神经切除15 mm,倒转后直接缝合;B 组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套接后注满生理盐水;C 组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套接后注满BDNF 溶液;D 组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套接后注满BDNF 缓释微球。B、C、D 组4 倍显微镜下将2 个神经断端分别植入17 mm 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两神经断端均植入导管1 mm,神经实际缺损仍为15 mm,将神经外膜与管壁缝合固定。术后4 个月观察大鼠神经再生各项指标。

1.5 主要观察指标

大体观察:术后定期观察足部运动变化及伤口愈合的情况,观察右后肢关节僵直、屈伸及肌肉萎缩情况。取标本时观察神经导管颜色、导管降解、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及表面血管形成等情况。

电生理学检测:在取组织标本前做电生理检查。麻醉同上法,沿原切口显露分离坐骨神经,用双通道肌电图仪测定并记录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参数选择:刺激强度6.0-7.0 mA,灵敏度5 mV/D,方波波宽0.2 ms,频率1 Hz,扫描速度3 ms/D。

组织学观察:取再生段坐骨神经中段5 mm,先行横向切片,再行纵向切片,然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P 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神经再生和髓鞘形成情况等。取5 处为单位视野,分别是神经横断面右上、左上、右下、左下和正中部,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并用平均值作为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同时测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和直径。

1.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数据以±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Results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60 只大鼠均纳入结果分析。

2.2 大体观察结果 各组术后切口瘢痕外观无差别。所有大鼠术后即出现右后肢行走困难,随即有皮肤光滑、变薄等神经营养障碍表现的发生,自术后2 周起,右足趾均出现红肿表现,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未发生溃疡及脱趾现象。术侧小腿肌肉三头肌有不同程度萎缩,其中A 组及D 组肌肉萎缩较另外2 组轻。各组大鼠右后肢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直,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术后4 个月取材时,大体观察见各组移植物均与周边组织有粘连,其中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的是自体移植段神经。B、C、D 组神经导管失去弹性,硬度下降,但还未完全降解吸收。D 组再生神经已填满导管,将近、远神经两端连接。

2.3 电生理检测结果 A 组和D 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最快,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A、D 组坐骨神经潜伏期、传导速度、诱发电位均明显优于B、C 组(P< 0.01);C 组坐骨神经潜伏期、传导速度、诱发电位均优于B 组(P<0.05),见表1。

表1 |术后4 个月时各组大鼠肌电图检查结果 (±s,n=15)Table 1 |Rat electromyography results in each group 4 months after surgery表注:A 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B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C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D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与A 组比较,aP< 0.01;与B 组比较,bP< 0.05,cP< 0.01;与C 组比较,dP< 0.01组别 潜伏期(ms) 诱发电位(mV) 传导速度(m/s)A 组 3. 13. 34. B 组 5. 9. 26. C 组 4. 10. 29. D 组 3. 12. 33.

2.4 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 个月显微镜下观察见B、C、D 组神经导管内均有再生的神经纤维,周围有神经外膜的包裹,其中神经纤维数目较多的是D 组,神经纤维大小均匀,SP 染色见其明显髓鞘化;B、C 组神经排列较乱,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结缔组织较多;A 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紧密,再生神经排列整齐,且纤维直径较大,见图1。各组SP 染色见图2。

统计学分析显示,A 组与D 组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计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A、D 组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计数多于B、C组(P< 0.01),见表2。

图 1 |术后4 个月各组再生神经纵断面形态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400)Figure 1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regenerated nerve in each group at 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400)图注:a 为A 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致密规则;b 为D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较致密,欠规则;c 为C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较稀疏紊乱;d 为B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较稀疏紊乱

文章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lcsjwkzzzz.cn/qikandaodu/2021/0414/480.html



上一篇:体位护理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有效
下一篇:甲钴胺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投稿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版面费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