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3)

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2 | 术后4 个月各组再生神经形态观察(SP 染色,×400)Figure 2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regenerated nerve in each group 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P staining, ×400)图注:A

图2 | 术后4 个月各组再生神经形态观察(SP 染色,×400)Figure 2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regenerated nerve in each group 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P staining, ×400)图注:A 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神经纤维个数和直径较大,髓鞘较厚,排列较规则;D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神经纤维个数和直径较大,髓鞘较厚,排列较规则;C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神经纤维直径及个数较小,髓鞘厚度较小,排列较乱;B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神经纤维直径及个数较小,髓鞘厚度较小,排列较乱

表2 |术后4 个月各组大鼠再生神经组织学检测结果 (±s,n=15)Table 2 |Histological inspection of the regenerated nerve in each group 4 months after surgery表注:A 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B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C 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D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与B、C 组比较,aP< 0.01组别 神经纤维直径(μm) 髓鞘厚度(μm) 神经纤维计数(个/400 视野)A 组 4. 0. 259. B 组 3. 0. 158. C 组 3. 0. 188. D 组 4. 0. 251.

3 讨论 Discussion

周围神经广泛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协调和控制躯体功能,因在外伤中容易受损而引起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且治疗效果不佳,患肢致残率高,是创伤骨科的一大难题。目前随着基因和组织工程学的高速发展,已研究出很多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及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新方法,例如采用聚乳酸导管桥接,自体动、静脉移植,神经再生室修复神经缺损等[7]。其中,通过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因为可以为神经再生提供适合的微环境而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11],它能提供神经再生的唯一通道,阻止周围结缔组织的侵入和瘢痕的形成;另外,它能保持外源性和内源性促进神经再生的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等物质。

甲壳素及其代谢物对人体无毒、无免疫原性、无刺激,同时具备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其作为神经替代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已得到广泛研究[12]。以往的研究发现,几丁糖导管可促进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13]。因几丁糖导管的机械强度较差、容易塌陷等原因,有研究者将几丁糖与聚乙烯醇融合,发明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聚乙烯醇是一个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合成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几丁糖与聚乙烯醇的镶嵌结合增加了导管的机械强度和维持时间,为神经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导管材料[14-15]。此次实验也证实了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用于桥接大鼠坐骨神经后,其周围未见红肿、化脓等炎性表现,术后4 个月后导管组大鼠均有明显的神经再生,导管外形存在,表面覆盖了一层菲薄的纤维组织膜,无完全塌陷或降解的情况。

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实现了对周围神经缺损从解剖学连续性修复向生物学修复治疗的转变,神经营养因子可通过上调神经元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而改变神经再生微环境,从而促发轴突的再生[16-18]。生物分子类药物微囊化技术可使药物在体内控释、缓释,从而延长其作用时间,提高疗效[19-21]。BDNF 是在脑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对神经细胞的分化、存活及生长发育均有重要作用,还能改善神经细胞的病理状态,加速受损伤神经细胞再生、分化,防止神经细胞受损伤死亡等生物效应[22],而且也是成熟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维持生存及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5]。此次实验证实,导管内注入BDNF 缓释微球能增强缺损神经再生,有利于缺损神经的恢复,且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综上所述,实验通过在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BDNF 缓释微球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结果发现BDNF 缓释微球能有效促进神经再生和成熟,明显优于导管内一次性给予神经生长因子和单纯导管桥接,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贡献:史正亮、张华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实施为史正亮、张华、范志勇、袁鹤,实验评估为马维,资料收集为杨冰,史正亮成文,张华审校。

经费支持:该文章未接受任何经费支持。

利益冲突:文章的全部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动物实验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遵循了国际兽医学编辑协会《关于动物伦理与福利的作者指南共识》和本地及国家法规。实验动物在麻醉下进行所有的手术,并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疼痛、痛苦和死亡。

文章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lcsjwkzzzz.cn/qikandaodu/2021/0414/480.html



上一篇:体位护理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有效
下一篇:甲钴胺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投稿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版面费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