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非自杀性自伤的认知神经与遗传学机制(3)

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专门针对NSSI的脑电研究较少,而探究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未遂等与自杀行为相关的脑电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反复证明,NSSI是自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专门针对NSSI的脑电研究较少,而探究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未遂等与自杀行为相关的脑电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反复证明,NSSI是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未遂等强劲的风险预测因素[3]。因此,NSSI可能与自杀意念等具有相似的脑电机制,与自杀行为相关的脑电研究能为NSSI的脑电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当前与自杀行为相关的脑电研究主要集中于注意脱离机制的探讨。关于注意脱离研究,Wenzel和Beck[35]提出了自杀行为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of suicidal behavior),该模型指出对自杀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可以解释为自杀的认知脆弱性,即当一个人在绝望状态下遇到与自杀相关的线索时,这种偏向会导致自杀危机。Baik等人[36]以44名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成人患者为被试,采用ERPs的P300成分探究了对自杀相关刺激的注意脱离困难,结果发现,伴MDD的低自杀行为患者比高自杀行为患者更难从自杀相关刺激中分离注意力,自杀相关刺激脱离困难可能与近期的自杀企图或行为有关。

研究者们还探究了自杀行为的抑制控制以及对奖赏刺激的反应等机制。如Albanese等人[37]让有自杀企图史和无自杀企图史的被试执行Go/Nogo任务,结果发现,有自杀企图史被试在检测抑制控制需要时表现出缺陷,即有自杀企图史被试表现出更多的积极ΔN2因素。Tsypes等人[38]以7—11岁近期有自杀意念史的和无自杀意念史的儿童青少年为被试,在被试完成一项简单猜测任务的过程中持续记录脑电图信号,结果发现,近期有自杀意念史的被试表现出显著更小的Δ奖赏积极ERP(“对获得金钱的神经反应”减去“对失去金钱的反馈负波”),即表现出钝化的奖赏神经反应。

三、NSSI的遗传学研究

NSSI的遗传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仅有少量研究从影响情绪加工、奖赏加工的基因位点等视角探究NSSI的遗传易感性。就影响情绪加工的遗传易感性基因位点而言,Crowell等人[39]以平均年龄15.3岁(SD=1.1岁)的NSSI青少年及年龄匹配的健康青少年为被试,研究发现,青少年的5-羟色胺(5-HT)水平与消极情绪和冲突相互作用,可以解释自伤行为的 64%的变异。Pooley等人[40]以20—72岁成人为被试,考察了色氨酸羟化酶基因(the tryptophan hydroxylase gene,TPH)、5-HT转运体基因、单胺氧化酶A、5-HT1B受体基因、5-HT2A受体基因、5-HT2C受体基因与NSSI的关系,研究发现仅TPH基因的等位变异是NSSI的风险因素,而其他五个基因位点与NSSI的相关均不显著。刘微[41]也获得了类似的研究发现,该研究以15—24岁在医院的NSSI患者及健康的大一新生为被试,结果发现,5-HTR1B基因rs6296多态性位点,以及5-HTT基因rs、rs和rs多态性位点对NSSI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NSSI的发生也受与大脑奖赏加工相关的遗传易感性基因位点的影响。如Mori等人[42]对有自伤行为的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能够通过抑制小鼠大脑奖赏系统,从而降低其自伤行为。基于人类被试的研究,Khasnavis等人[43]给有NSSI的施莱尼综合征患者服用11天依考匹泮(ecopipam,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患者NSSI行为频率与严重程度均下降。此外,Bernegger等人[44]以情感障碍患者为被试(年龄介于18—65岁),探究了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NSSI的关系,研究发现,COMT基因的rs,rs6269,rs4633多态性位点与NSSI显著相关。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近年来,有研究者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gene-gene interaction,G × E)视角探究了NSSI的发生机制。如Bresin等人[45]以有刑事司法审判卷入史的社区样本(Meanage= 30.32岁,SD=9.94岁)为被试,考察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情感虐待对NSSI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在携带两个Val等位基因的个体中,情感虐待显著预测NSSI,然而这一关联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个体中均不显著。此外,Hankin等人[46]以两个独立的中学生样本(样本1:Meanage= 12.00岁,SD=2.45岁;样本2:Meanage= 11.70岁,SD=2.47岁)为被试,考察了5-HTTLPR与慢性人际压力对NSSI的交互影响。在两个样本中均发现,携带短等位基因(S)的青少年在经历严重的人际压力时表现出高水平NSSI。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人类发展产生影响的另外一种模式是基因与环境的关联作用(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rGE),即基因可对个体所生存的周遭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然而,目前尚无实证研究从rGE视角探究NSSI,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杀行为的遗传学机制。

文章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lcsjwkzzzz.cn/qikandaodu/2021/0629/644.html



上一篇:湿润烧伤膏对级糖尿病足患者神经修复的作用研
下一篇: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现状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投稿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版面费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